| EN

| EN

>
>
关于母婴整合,我们梳理了4个核心讨论点

关于母婴整合,我们梳理了4个核心讨论点

“基本上市面上的整合主体,都有人联系过我们。”当我们走访市场的时候,有不少零售老板如是告诉我们。自整合大潮推进以来,目前参与整合的系统已经不胜枚举。而梳理当下的整合模式会发现,核心分为两种——

其一体现在货源层面,核心思路是抱团取暖,撬动更多定制品去帮助门店改善当前的盈利状况,这一模式可能推进下来节奏更快,效果也更直观。

其二,体现在体系赋能层面,这一模式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类:其一由一个核心头部作为牵头主体,参与方更多的是以一种加盟形式入场,更换门头、货架,更新全盘货源,接受一系列组织培训,核心总结为“大并小”;另一种则指向多个头部共同作为主体,集结多方核心优势,合力开发市场,核心指向“强并强”。

关于整合的优势,过往的讨论已经很多,但当前各自差异化的整合模式,也让一众从业者“乱花渐欲迷人眼”的同时,内心生出困惑:到底什么样的模式才是最优解?目前的整合模式又有哪些问题点?

就这一问题,我们与多位从业者进行了深度探讨,并对探讨的核心观点进行了梳理。

 

观点一:货源优势并非整合的核心优势

在一些从业者看来,如果货源是核心优势,“那么孩子王可能早已经一统天下,但现实是,很多孩子王周边的母婴店都生存的很好。”

此外,随着当下的消费者对于个性化有越来越多的需求,“大型连锁的产品统一程度已经非常高,千店一面’对于宝妈的吸引力可能会逐渐衰弱。

既然货源并非核心优势,深层次的赋能,或许也成为诸多整合方案中相当重要的组成,“但赋能的动作背后通常意味着一定的成本,而当下的母婴店已经没有很高的利润空间可以让渡。”

 

观点二:多方主导合作可能会涉及IP博弈、利益牵扯

对于品牌方,尤其是品牌优势较为明显的厂家来说,自然是倾向于统一门头的整合思路。但现实执行来看,目前市面上一些合作推进后,门头采用的是2-3个IP同时保留,亦或是加后缀的方式。

对于消费者来说,不可避免造成了一定的认知门槛,但其实也在侧面反映出“目前合作方之间还处于一种博弈的状态,大家都不愿意放弃自己多年经营下来的门店IP。”

此外,对于两个及以上势均力敌的零售主体主导整合的模式,主体之间的利益牵扯可能更深,以开发新市场这一场景为例,开发更多的标的是共同目标,但一旦有好的标的,各方团队自然都会想先争取;此外,各方能否愿意将各自原本独有的供应链优势共享,也是博弈的关键所在。

“人性永远是很复杂的,合作的前提是基于利益的平衡。一旦利益失去平衡,就可能会走向分道扬镳。”

 

观点三:过快的节奏影响到落地的精准度

不可否认,步入2024年以来,母婴整合主体跑马圈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,尤其是牵扯到同一地域的竞争,比如四川、湖南、江西等地是毋庸置疑的整合最热场。因此,“先占下地盘、后推进赋能落地”也成为不少整合主体的核心思路。

这也导致两个问题,其一为了抢先拿下更多的标的,事实上很多整合主体在“收编”的推进过程中,并没有落实区域保护政策,导致同一地域内,标的过多,标的之间距离较短,“当市场容量已经消化不了这么密集的店铺时,最后可能就是内卷,自己人跟自己人竞争,最后关门。”

其二,总部对于地方服务团队的赋能、培训、监管等动作缺失,“有的服务团队每次到店,可能只是简单看下货架、货源,并没有提供其他运营支持、生意指导。”

 

观点四:母婴整合很难与药店整合完全对标

在母婴整合过程中,很多从业者会习惯与药店对标,通过药店现有的整合成功率来推断母婴行业的整合未来。但母婴整合,具备自己的特殊性。

首先母婴店的业态,之所以能从商超中脱离出来,本质分出来的是需求很散、很碎、需要深度服务的“慢销品”。

这也意味着,母婴店的产品不具备模块化和标准复制的可能性,只能在相对快销领域去完成供应链和零售体系标准化的闭环。而这也是为什么现阶段母婴终端的整合大部分都是在供应链上,尤其是奶粉品类的原因。但相对比,药店的标准化程度很高,当然利润空间较母婴行业同样高,这也支撑了药店整合动作的推进。

 

结语

诚然,于母婴零售业态而言,做好零售的核心路径之一,确实指向了成本、效率和规模,也是基于这条路径,才有了当下整合浪潮的风起云涌。

但从整合过程中一些零售终端的观望态度、亦或是近期一些分拆的动作,也说明了整合这条路的行且艰难。上述一些零售商的观点梳理也在说明,目前的整合模式都是进程而非终局的状态,仍然有商业模式、合作模式进一步完善的空间。

相关推荐:
最新资讯: